湖北日报报道:共奏振兴曲 沃野皆诗篇

一渠丹水保丰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李雯艳 摄)
春节前,秭归脐橙进入采收高峰期,工人们将脐橙进行分拣、包装、装车。(视界网 郑家裕 摄)
竹山县五福龙井智慧农业生态园玻璃温室,工人正在采收圣女果。 (视界网 章磊 摄)

粮满仓廪,“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乡村产业,特色更“特”、亮点更“亮”,鼓起农民“钱袋子”;田垄阡陌,和美安宁,村民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回首2022年,湖北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部署,实现了大旱之年保丰收,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为全省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搬大水抗大旱 粮食生产“十连丰”

2022年,我省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建立会商联动机制,并组建7个专家团队,派出近百名水稻专家,会同农业农村部“科技小分队”,指导减灾措施落实到田。旱情期间,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累计派出抗灾小分队2757人次、农技人员6.36万人次,动员投入人力141.1万人次、抗旱机械63万台套,投入中央和省级农业救灾资金5.47亿元,实施水稻“一喷多促”2820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9亿斤。2022年,湖北粮食种植面积7033.43万亩,总产548.23亿斤,连续十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同时,“菜篮子”拎得更稳。据生产调度,去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569.51万吨,预计生猪出栏量近4300万头,预计淡水产品总量突破510万吨,农业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招商引资签约2908亿元 农民嵌入产业链稳增收

2022年,我省稳步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龙头更壮,多措并举组建产业联盟,新增农业类“金种子”企业17家,总数达到28家,一致魔芋北交所顺利过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46家,总数达到1236家。链条更长,出台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作指导意见,全省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881个、签约金额2908亿元,同比增长40.89%,成功举办首届“华中预制菜之都”招商大会,签约投资额556.46亿元。产业更强,新增双低油菜、禽蛋两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农业产业强镇和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预计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35万亿元。

农民嵌入产业链,收入稳步增加。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增幅位居全国第二。

发展设施农业 建成高标准农田4412万亩

我省积极落实“藏粮于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建设同步谋划,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12万亩。启动我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天门市进入成果汇总阶段,进度居全国前列。

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建设“一圈一带”设施蔬菜优势区,形成花色品种丰富、上市供应均衡、区域特色鲜明的周年生产供应布局。大力推广池塘设施化、循环水工厂化、陆基工程化的现代高效生态养殖模式,设施渔业规模达462万立方米。布局一批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冷链物流基地、现代化养殖场等,鄂州建成全国单体最大的26层高楼养猪场,首批138头“高楼猪”成功出栏。

品牌推介强有力 农产品出省出国又“出圈”

过去一年,我省6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入选数量全国第二。

我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推介活动,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春茶上市季,开展“生态湖北·鄂有好茶”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超过550万人次;联合邮政公司开展农产品“万单计划”“营销赛”等线上活动,带动销售突破5000万元;组织优质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现场签下订单2.5亿元;建立“荆楚粮油”商超联合体,优质产品入驻113家中百、武商、沃尔玛等超市门店;开行湖北茶出口俄罗斯专列,湖北茶搭乘“钢铁骆驼”抱团出口,俄罗斯大使馆商务代表专门致信省政府表示感谢。去年1—11月,全省农产品出口200.97亿元、增长30.5%。

金融支农挑起“金扁担” “新农信贷直通车”驶入快车道

引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沃土。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对接各类金融机构,截至2022年底,与11家银行、7家财险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十四五”末,11家银行将累计向农业农村领域提供授信2.23万亿元。

结合湖北实际,政银担合力打造“新农信贷直通车”湖北版,通过“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信贷直通模式,为新农主体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平台运行以来,累计申请贷款3642笔,授信金额14.69亿元。加快湖北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步伐,累计赔付21.46亿元,受益农户67.4万户次,实现55个产粮大县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育肥猪保险范围由生猪调出大县扩大至全省。

农业科研硕果丰 北斗装机量领跑全国

2022年,我省农业科研硕果累累,抗根肿病油菜、板蓝根型油菜引领油菜育种新方向,“中油杂501”是国家冬油菜新品种试验单产最高的品种,“硒都黑猪”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洪山实验室严建兵团队发现能提高玉米和水稻产量的关键基因……预计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将超过65%和73.5%。

我省推动北斗在农业领域大规模集成应用。全省4805个合作社累计安装北斗终端超3.37万台套,装机量领跑全国。率先建成首个省级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用户实时掌握农机调度、农事供需、农业作业质量监测等即时信息,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效能。据测算,北斗农用累计节省管理成本、人工费用合计10亿余元,实现农机数字经济40多亿元。

十年禁渔长江美 鸟飞豚跃渔民安

坚持不懈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天网工程”实现禁捕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增殖渔业资源利用试点稳步推进,退捕渔民3年过渡期生活补助政策按标准兑现,全省长江、汉江干流近千万亩水域禁捕秩序良好,“微笑天使”江豚江中嬉戏。

我省持续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作,力抓长江七大品种的繁育攻关和养殖技术推广,加快稻鳅、稻鳖、稻鳝、稻虾憨等稻渔“第一车间”建设,稻田综合种养面积802万亩。2022年,全省小龙虾产量有望突破113万吨,预计综合产值超1430亿元,带动近8万户农民人均增收超3350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在全省58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基础上,我省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应纳尽纳、精准帮扶。

37个脱贫县市围绕特色产业“345”(三大药谷、四座茶山、五条水果带)的总体布局,明确细分特色产业106个。通过推进土地流转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等,不断巩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帮助农民特别是脱贫农户获得持续技术支持。恩施“马铃薯—玉米”吨粮模式、十堰市“麦—玉+豆”轮作模式、南漳、谷城稻田轮作大球盖菇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均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挺进深水区 农村改革激活新动能

2022年,我省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核实资产总额2132.1亿元;累计化解村级非经营性债务179.69亿元,化解率88.82%。开发全省统一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出租(入股)合同网签备案平台,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726.16万亩,流转率38.5%;颁发全国首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981个乡镇建立宅基地审批联审联办机制;大冶、宜城、沙洋、恩施等4个县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流转宅基地4811宗,增加农民收入1.1亿元;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587个、农民合作社11.46万家、家庭农场17.76万家。建设湖北农垦农场联盟,提升国有农场全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下察解暖”走深走实 “共同缔造”见行见效

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实际困难,收集的94个问题全部解决。

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制定47条具体操作指引,在33个农村自然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低成本的乡村建设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模式。全面推进乡村建设,累计完成1.03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建改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3.1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8.81%。农村公路“组组通”,安全饮水全覆盖,公共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全面开展清廉村居示范创建,2356个村居达到“六清”建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