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直面农业发展短板 努力培育产业发展动能

目前,我县精准扶贫正处于全力脱贫攻坚阶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破解产业扶贫的新路径,也是精准扶贫的治本良方。近年来,我县按照全州“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的战略布署,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富硒生态资源禀赋,强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解决我县“三农”问题、助力精准脱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展。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7.15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58万亩,巩固了我县产粮、产油大县地位;目前,畜牧产业出栏呈“猪牛增长、羊禽下降”态势,保持着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3.6万亩。我县选择茶叶、干鲜果、魔芋、药材、经济林、用材林、畜禽7大类18项产业,出台贫困户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拉动贫困户2016年新发展特色产业1万亩,养殖生猪3万头、牛857头、羊1.5万只、禽12.8万羽,实现了8202户27932人脱贫销号。

(二)经营主体逐步壮大。全县现有各类农业企业54家,其中规上企业22家、州级龙头企业19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农民合作社1140家。鑫地源、黎伯、农泰、福民、金凤等农业企业,推动高山蔬菜产业迅猛发展,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县经济作物面积的31%;各类专业合作社将关口葡萄、景阳核桃、景阳白柚、空心李、六月雪梨、石牌蓝莓、无核葡萄、马坡茶、不知火柑、阳丰甜柿、苹果桃、青脆李、湖北贝母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我县2016年支持92个重点贫困村建立村级主导产业,推行“121+x”建设模式,建立了150家农民合作社和92个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公司+基地+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31个村基本形成,有51个村建成了村级主导产业,贫困村主导产业基地面积达1.5万亩。

(三)特色产业品质提升。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华中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建始的有利时机,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种植水平,有效促进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农业部门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基地提档升级,围绕县人代会确立的业州“两线”、长梁“两片”、花坪“两长廊”、茅田和三里“茶叶基地”、红岩“精品果园”、景阳“干鲜果基地”、官店“高山药材基地”,打造特色产业“升级版”,为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今年,县农业局在村坊村建立关口葡萄标准化种植示范园,综合利用避雨栽培、覆膜增糖、生物防治等技术,提高了“关口葡萄”品质,增彩了“花坪葡萄节”,为生产高品质绿色食品探索出新路。

(四)产品品牌逐步唱响。全县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3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认证面积1.1万亩,认证产品产量2.35万吨,产品年销售额5137万元。容华食品唱响富硒粮油品牌,炜丰茶业签订销售欧盟第一单,枸杞珍酒创建农业知名品牌,硒姑娘酒、天天佳魔芋、高山土豆、山里菜等品牌“云”销全国各地,将富硒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了我县特色农产品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引领不够。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精准扶贫上来,农业产业发展集中用于贫困户、贫困村产业建设。“十二五”以来确定的茶叶、魔芋、猕猴桃、药材和景阳鸡五大产业规划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由于规划约束力不强,贫困户发展产业全凭自身经验和喜好,种植各不相同;部分贫困村不知道发展什么村级主导产业,即使有资金也举足无措。2016年有41个村由于不知道选择什么产业而没有发展村级主导产业,占全县贫困村的44.6%。

(二)科技引导不足。一是农村生产力缺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2016年我县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1.41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2.3%,留守劳动力生产自觉性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传统产业种植思维根深蒂固,调结构转方式不知种什么?怎么种?怎样销?农民科技水平低,缺乏实用技能人才,难以适应新产业、新技术要求。二是配套设施落后,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还不能满足农民在实际生产中的需要,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获得农产品市场信息。三是主体融资困难,后续资金不足,大部分农民合作社活力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松散,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小。业州镇牛角水村2013-2014年发展乌龙茶240亩,现存面积104亩,今年茶叶生产进入盛产期,全村茶农总收入不足1万元,农民亩平茶叶收入不足1000元,入不敷出,影响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三)渠道引流不畅。我县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卖难”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商品化理念不够,大部分农民发展的特色产业,任其自然生长,不具备商品性。二是规模化程度不够,部分产业种植分散,形成不了集团优势。三是精深加工业落后,无法有效转化。全县畜牧产业体量大,缺乏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加工、销售无法有机链接。全县2016年农产品加工产值21.6亿元(现价),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0.65:1,低于全州平均1.2:1的水平,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四是信息平台落后,农产品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带动力不强。农产品物流水平低,还处于小流通、小贸易状态。

三、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打算

(一)强化区域发展规划。一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资源禀赋为依靠、以植物生长特性为依据,与精准扶贫、全域旅游、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紧密结合,进行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抓住华中农业大学对口扶贫机遇,依托高校强大智力资源,科学制定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区域规划。二是跟踪技术服务。县政府按照规划内的产业类别和区域布局,在全县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挑选一批专业基础过硬的技术干部,组成县级农业产业专家团队,配套产业发展经费,恢复原来行之有效的“一名县领导牵头,配套一笔发展经费,负责抓好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

(二)活化主体带动机制。以市场为主体,以产业规划为主导,以产业政策为指导,促进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增强企业带动活力。采取土地流转经营,推行“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发展模式,补齐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的短板,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怎样销?”的困惑。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激励机制,引进具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用先进的技术引导农民,破解农业产业发展瓶颈。三是项目带动发展。积极申报产业发展项目,项目围绕产业转,支持企业实施项目,激活农民调结构转方式的内生动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项目支撑为依托,支持企业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园”。在贫困村采取购买服务方式,推行产业“交钥匙工程”,每年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支持5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建设连片100亩以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50个农业观光休闲地,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重点贫困村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让贫困户比着学、跟着干。

(三)优化产品流通路径。建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改善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以销定产、末端拉动初端。促进农超、农企、农校对接,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促进农产品转化,形成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三品一标”,争创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提升我县农产品品牌效应。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以农衬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宣传推介活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农博会”“硒博会”“茶博会”,提升我县农产品知名度。